科普知识
李大爷的便血警示:癌症其实可防可控
李大爷最近很“害怕”上厕所
倒不是因为便秘
而是不敢面对身后的“血流成河”
🤔🤔🤔
李大爷心里琢磨
不会是痔疮又犯了吧?
直到邻居查出来直肠癌
前期有个毛病和自己的很像
这才下定决心来到医院
好好查查
面对李大爷的困惑
医生趁着检查空档
给李大爷讲了起来
Q 肿瘤的发生率为什么越来越高?
最近几年,肿瘤似乎越来越稀松平常,甚至肿瘤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确诊恶性肿瘤也不再是新闻。肺癌、肝癌、胃癌、肠癌,是一个个既熟悉又骇人的名字。肿瘤发病率的增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了:人年龄大了细胞就容易突变,容易罹患肿瘤。
2.现代医学进步:检测方法先进,人的健康意识增强,如普查、体检,肿瘤的检出率要比古代要高得多,所以数字也会改变。
3.生活水平提高:胃肠道的肿瘤和饮食过于精细、进食过于油腻有关。高脂肪、高热量、高能量的饮食结构,患乳腺癌、大肠癌的概率增多;如各种化学物品使用频率增加,各种染发剂、化妆品、装潢材料等,很多都有一定致癌性。
4.食物:我们平时吃的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由于生长环境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为提高产量,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带有残留成分的食物进入身体后对机体会产生影响。
5.科技发展: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排放的大气、水污染增多;食品中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虽然是食品级的,但很难说将来会不会被验证有致癌性。
6.情绪因素:工作压力大、过于沮丧焦虑,会导致免疫力低下。
Q 肿瘤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可以明确的是,细胞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和多阶段的过程。所谓多因素总体包括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吸烟、酗酒、食品和饮水污染、营养因素等;所谓多阶段是指细胞从正常到癌变要经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其中很多阶段都是可逆的,因此,可以说多数癌症是有可能避免的。
Q 肿瘤可以预防吗?
是的,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所以,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筛可治。
Q 普通人如何做才能预防肿瘤?
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癌风险,如果我们能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1. 戒烟限酒。
2. 避免超重和肥胖。
3. 坚持长期的、有恒的有氧运动,避免久坐。建议每工作1~2小时,站起来活动15分钟。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
4. 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建议成年人每天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
5. 重视“癌从口入”,关注食品安全。均衡饮食,不偏食,避免和减少吃垃圾食品;每天最好五种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饭保健康;肉类摄取要适量,以鱼肉等白肉为主,避免或尽量少食用加工肉品,如香肠、火腿、培根、咸肉、腊肉等;饮食规律不过量,不要吃得太咸,限制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避免饮食饮水过热;尽量分餐,不要共用碗筷毛巾等餐饮和生活用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以减少或避免幽门螺杆菌等的感染。
6. 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不要憋小便。
7. 避免多个性伴侣,毋滥性,减少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等不安全性行为,尽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头状病毒的传播。
8. 减少或避免职业性致癌环境的暴露,采取必要的职业暴露保护。
9. 远离焦虑,学会减压放松,不要长期处在焦虑和精神高压之中。
10. 防控乙肝(HBV),接种乙肝疫苗;防控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适龄人群注射HPV疫苗;预防HP感染并视情况清除HP治疗;极少数高危人群可视情况考虑化学干预甚至极个别考虑预防性手术。
Q 身体哪些表现可能是肿瘤?
肿瘤预警信号包括以下常见的几种表现。
1.身体肿块:身体任何部位如乳房、颈部或腹部存在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者。
2.长治不愈的咳嗽:对于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带血,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应警惕肺癌的可能。
4.不明原因总发热:如果发热原因不明,且持续存在,要警惕癌症的可能,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5.莫名消瘦和疲乏:消瘦和疲乏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现之一。
6.没有外伤却出血:非外伤性异常出血,如便血或呕血,要注意排除肠癌、胃癌可能;咯血、痰中带血要警惕肺癌;不规律阴道出血或非月经期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有关;无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难,小心泌尿系肿瘤;非外伤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7.吞咽困难: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可伴有胸骨后疼痛,提示为食管癌。
8.食欲不振:长期食欲不振、胃口差、消化不良,要警惕消化道恶性肿瘤。
10.大便习惯性状变:大便习惯、次数或性状发生改变(比如大便外形变细,大便带脓、血、黏液等),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要警惕大肠癌,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11.白斑:可能是癌前病变,增大或有灼痒感需警惕:口腔黏膜白斑、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白斑迅速扩大伴灼痒感,应注意排除癌变。
12.黑痣增大色改变:黑痣突然增大或破溃、出血、原有毛发脱落。
13.自发病理性骨折:没有明显外力或仅有轻微外力作用很容易就发生的骨折,可能是病理性骨折,应警惕骨恶性肿瘤。
14.溃疡伤口久不愈:如果皮肤伤口或溃疡持续不愈,要警惕皮肤癌可能。口腔溃疡很常见,但如果长时间持续不能愈合,应警惕口腔癌可能。
15.男性乳房异常变:尽管男性乳腺癌极少见,但如果男性乳房异常增生长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尽早到乳腺专科就诊。
最后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的,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另外要注意的是,癌症早期甚至晚期都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推荐适龄人群或某些肿瘤高危人群主动进行筛查。
Q 定期体检,是不是就能及时发现肿瘤?
防癌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最重要途径。防癌体检不同于一般的健康体检,特指肿瘤专家结合体检者的自身情况和个体需求,做相应部位的防癌检查。如防肺癌体检,体检时注重肺部CT检查;怀疑有胃癌或有高危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可重点做胃镜检查;肛门指诊是普查直肠癌的简单方法,长期便血或者大便习惯异常者必查。
医生有话说
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认为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所以一旦得病,就想到放弃、要安排后事之类的。一定要先明确病理诊断,通过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然后要通过全面的检查来明确是哪一期别的癌症;和医生充分沟通非常重要,主要了解这种癌症是否有治愈可能,治愈率有多大;如果不能治愈,能控制的概率有大,权衡获益与风险比,综合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慎重做出决策,既不轻言放弃,也不盲目乐观,要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前提下去决策,特别是不要听信各种不靠谱的传言。
本文中提到的肿瘤特指“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因不危及生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素材来源|《医生帮你问之疾病诊治篇》肿瘤也是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