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当你老了,谁来托住那双颤抖的手?

来源: 老年内科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250630101507.jpg

👂👂👂

老年内科病房

您可能会听到很多

上述文字无法描述的仪器声

但在这些冰冷的电子音之外

还能捕捉到更柔软的声响

20250630101519.jpg

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

海淀医院老年内科的护理团队

正用近乎“偏执”的细腻和“笨拙”的执着

在时光啃噬的痕迹上

一寸寸修补尊严

一点点点燃希望

7.jpg

“组团打怪”:

多学科的精密协同

  面对老年患者身上常见的“疾病组合拳”——心衰、认知障碍、营养不良齐上阵,护理团队笑称他们的秘诀是“组团打怪”。80岁的王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病例。“医生定下‘盐防线’和‘水规矩’,药师立马化身‘排雷兵’,把十几瓶药挨个儿过筛子,就怕它们‘打架’;营养师精打细算,每天几克蛋白粉,三餐怎么搭配;康复师则量体裁衣,设计床边就能做的‘脚踏车训练’。”护士长潘丹介绍道,护理团队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整合大师”,把各科智慧缝合成一套独属于王奶奶的护理方案。

8.jpg

9.jpg

老年内科护士长潘丹在查看患者眼疾恢复情况

  协作之初,不同专业领域的术语差异曾让沟通频遇阻碍。康复师口中的“抗重力训练”,药师强调的“生物利用度”,都曾是沟通的“暗礁”。“后来我们干脆互相‘补课’!”护士回忆道。康复师现场示范动作,药师手把手教识别药物反应,护士则分享老人的小习惯。现在,这个由医生、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和心理师组成的“五师下临床”,靠着微信群实时“通气”、每周碰头“拍板”,成了老年患者身后坚实的“后援团”。

“关心都在细节里”:

适老服务中的温情

7.jpg

智能病床

  走进老年内科病房,适老化的巧思无处不在:走廊扶手裹着防滑硅胶,冬暖夏凉;智能病床的呼叫按钮自带夜光,老人夜里一伸手就能找到;卫生间里L型扶手的高度,是反复测量后确定的“黄金借力点”。一位刚住进来的老爷爷体验后乐了:“嘿,上下床跟坐电梯似的,想啥姿势就啥姿势!”

11.jpg

12.jpg

L型扶手和轮椅、走廊里的防滑硅胶扶手


比硬件更打动人心的

是那些看不见的“软温柔”

13.jpg

  压疮换药时:

  压疮换药时:护士会提前把生理盐水温到38℃,先浸湿敷料5分钟再轻轻揭开。“温温的,疼劲儿小多了!”老人们都说。她们一边握着老人的手聊家长里短,一边用“一蘸二擦三冲洗”的轻柔手法处理伤口。

  与失聪奶奶沟通:

  面对听力几乎丧失的奶奶,护士会掏出随身带的写字板,一笔一划写下:“今天血压稳稳的”、“您孙子来电话问您好啦!”奶奶摩挲着字迹,笑容如同涟漪般在脸上漾开。

  给姜奶奶换胃管:

  脑梗后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的姜奶奶,曾经最怕换管。护士长蹲在床边,先播放操作视频,用最平实的话讲解每一步的感受。置管时,护士全程紧握她的手,在她耳边低语:“做得真棒!第三步啦,马上就好……”不到半小时,全程顺利结束。如今,每次换管,姜奶奶都会主动伸出手,含糊地念叨:“我又来啦,想你们呢!”

14.jpg

  类似的温情还发生在一位百岁抗战老兵身上。这位曾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的英雄,近年多次因肺部感染、心力衰竭通过绿色通道紧急入院。医护团队为他制定个性化诊治方案,从感染控制到心肾功能、营养等进行综合管理,护理团队更是在饮食起居与心理关怀上做到无微不至。近日,医护人员与家属、单位领导在病房为老人举办百岁生日会。老人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出院不是终点”:

跨越诊室的温暖接力

  护理团队深知,对老年患者而言,出院只是康复长跑的开始。他们构建了无缝衔接的“院前-院中-院后”生命守护链。

7.jpg

7.jpg

图为医用转移车,带如厕功能,可协助床椅转移

  ✌️出院前:手把手教会家属鼻饲温度怎么控、翻身叩背的力度怎么使、药物副作用怎么看……细致到一日三餐的安排。

  ✌️出院后:电话随访从不间断,随时解答家属的“十万个为什么”。

  居家安全改造:当得知李爷爷老伴起夜差点摔倒,护理团队立刻化身“居家安全顾问”,对着家属发来的视频“云会诊”:“客厅转角加个缓冲垫更安全”、“卫生间地砖得换成防滑的、扶手装这里最趁手……”家属按建议改造后,老爷子在家走得稳稳当当,家属激动地发来视频:“按你们说的改完,我爸走得更踏实了!”甚至有家属成了小区里的“适老改造义务宣传员”。

17.jpg

  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曾在海淀医院完成髋部骨折手术,术后许老转入ICU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的第3天便转入老年内科,术后第七天,在护理团队的精心守护下,扶着助行器重新站了起来。这位将《诗经》译成英法韵文的老人,朗声赞叹:“你们海淀医院,这是‘化医术为艺术’啊!”这句赞誉,是对这支团队最诗意的礼赞。

当护士用温热的纱布

为老人擦去额头的汗珠

当药师反复斟酌药的用量

当康复师为动作细节反复推敲时

他们交付的

远不止是技术服务

更是对生命尊严的郑重托举

因为那些苍老的手曾托举过时代

而此刻

时代应当温柔地托住他们

365英国上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