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您要的干货都在这里!
5月第三周,我们迎来了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全民营养周”旨在通过以科学界为主导,全社会、多渠道、集中力量、传播核心营养知识和实践,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建立营养新生活,让营养意识和健康行为代代传递,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营养梦 健康梦”。
今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是
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
Q 您的体重健康吗?
临床常用于判断超重肥胖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日常生活中建议家庭常备体重秤和腰围尺,经常监测体重和腰围的变化情况。
1. BMI(体重指数,单位:kg/m2)自测:
● 公式:BMI = 体重(kg)÷ 身高²(m)
● 标准范围:18.5 ≤ BMI < 24(亚洲成年人)
● BMI ≥24为超重,≥28为肥胖。
65岁以上老年人,体重指数的标准可适当放宽,BMI指数正常范围为20.0-26.9kg/m2
2. 腰围测量:男性 ≥90cm,女性 ≥85cm,提示腹型肥胖(内脏脂肪超标)。
3. 体脂率(体脂占体重的百分百,通常由仪器测量而来,海淀医院拥有INBODY和DEXA两种测量体脂率的专业检测设备):
● 男性正常:15%-20%,女性:20%-25%
● 体脂率超标(男性>25%,女性>30%)即属于肥胖,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存在“隐性肥胖”。
Q 比“减体重”更重要的是“减体脂”
在减重门诊,总有一些患者在检测完体脂率之后“恍然大悟”:怪不得咱体重不超标,但看起来比实际体重胖8斤,人也松松垮垮,精力欠佳,原来是吃了“体脂率过高”的亏。
我们的体重由脂肪和瘦体重(又称去脂体重)两部分组成,瘦体重包括骨骼、肌肉、脏器、结缔组织和水分。骨骼、脏器、结缔组织在成年后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水分受到细胞内外液体含量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上下波动,长期看变化不大。肌肉可以影响基础代谢,受到营养状况和锻炼的影响,在肌肉强健的人群或运动员中,可以见到体脂率正常,瘦体重较高,从而体重略微超标的情况,但从人体成分来看这是身体结实强壮的信号,无需过多担心。
而对于某些长期久坐,缺乏锻炼的人群,更应该警惕的是“肌少性肥胖”,即“隐性肥胖”。这部分人的体脂肪过多,而肌肉不足,总的体重指数虽然不超标,但是对于健康的危害可不小。脂肪全身分布,如果内脏脂肪过多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体表脂肪过多也会影响美观,毕竟“同样重量下,脂肪是肌肉的三倍体积”,那么“胖若两人” 常常也是“肥肉” 惹的祸。肌肉不足不仅会使我们身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容易囤积脂肪,还会影响骨骼稳定性、身体机能健康,“脆皮年轻人”中很多都存在肌肉不足和体脂过高的双重问题。
Q 体重/体脂率超标怎么办?
以下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6条核心建议,有体重困扰的朋友们可以看过来:
1 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
👉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或基于个体代谢需求减少30%~50%的总能量。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膳食目标。
👉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
👉三餐供能分配建议早中晚为3:4:3,主食以全谷物为主(占谷物一半以上),增加粗粮和薯类,减少精制碳水。
2 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
👉高能量食物定义:每100g可提供400kcal以上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糕点、肥肉等,需减少摄入。
👉烹饪与调味控制:每日盐<5g、油20~25g、添加糖<25g,优先选择蒸、煮、水滑等低脂烹饪方式。
👉严格限酒:酒精能量密度高(7kcal/g),且无其他营养素,减重期间应避免饮酒。
3 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早餐不可省略,晚餐建议17:00~19:00完成,晚餐后不再进食(饮水除外)。
👉进餐技巧:细嚼慢咽,按照“蔬菜→肉类→主食”顺序进餐,可减少总食量并增强饱腹感。避免暴饮暴食、随意加餐及夜宵。
4 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
👉运动建议: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150~300分钟,如快走、游泳),抗阻运动为辅(每周2~3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静坐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
👉睡眠管理:每日保证7小时睡眠,建议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导致代谢紊乱。
5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
中医辨证施膳:根据中医体质分型选择食药物质,如胃热火郁证用铁皮石斛、麦芽;痰湿内盛证用薏苡仁、橘皮;脾肾阳虚证用山药、肉桂等。遵循“药食同源”原则,兼顾能量控制(如高淀粉食材需减少主食量)。
6 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科学减重目标:6个月内减重5%~10%,每月减2~4kg,避免过快导致肌肉流失或代谢损伤。
👉监测指标:关注体脂率、肌肉量变化,而非单纯体重数字,家用体脂秤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体脂率的变化趋势但准确性相对较差,如有条件可至专业机构检测。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高蛋白膳食、间歇性断食等干预措施。
常见饮食误区破解
1. “少吃主食或不吃晚饭能瘦”?
❌ 短期可能掉秤,但易反弹,且导致肌肉流失、代谢降低。
✅ 建议:主食粗细搭配,晚餐少量但包含蛋白质和蔬菜。
2. “无糖饮料0热量,健康无负担”?
❌ 代糖可能扰乱食欲调节,长期饮用或增加代谢紊乱风险。
✅ 建议:白开水、淡茶为首选,少喝甜味饮料。
3. “节食不运动,想瘦很轻松”?
❌ 纯节食更容易减掉肌肉和水分,基础代谢率下降,易复胖。
✅ 建议:饮食控制+运动(力量训练+有氧)结合,减脂不减肌肉。
全民营养周行动倡议
吃:遵循“膳食宝塔”,减少油炸、加工食品;
动:每天主动运动30分钟(如快走、骑行);
测:定期监测体重、腰围、体脂率;
传:向家人朋友普及科学减重知识,拒绝极端减肥法!
健康体重不是数字游戏
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的选择
2025全民营养周
让我们一起践行“吃动平衡”
为健康中国助力!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
专业减重建议
可以到海淀医院“减重门诊”就诊
如果减重过程中
有饮食方面的问题
可咨询“临床营养科门诊”
获取个性化营养处方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