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海淀医院领航“智慧医疗”工程 医联体开启“云上护眼”新时代
为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眼科诊疗能力,5月23日,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海淀医院隆重举行“海淀区眼底病变远程诊疗指导中心”授牌仪式,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立波、医政医管科科长张茜,海淀医院院长张福春、副院长董建平,全区48家社区医疗机构负责人及眼科专业负责人出席活动。
该中心由海淀医院眼科牵头建设,核心目标为通过“人工智能(AI)+远程医疗”,实现致盲性眼底病变的早筛、早诊、早治,赋能全区48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眼病专科诊疗能力,落实分级诊疗部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实现眼科慢病全病程管理。
张福春院长在致辞中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底是了解全身血管和神经的窗口,强调了眼底筛查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海淀医院眼科已完成的AI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备案和多学科协作诊疗能力。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成立后,海淀医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眼专科培训、远程阅片、疑难会诊、眼病救治绿色通道等全方位远程支持,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闭环,希望通过我们送到家门口的服务,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董建平副院长作为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主任,她指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高质量示范项目——海淀医院与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紧密型合作项目实施以来,两家单位进行了医联体合作模式探索。围绕眼病、老年病、儿童预防保健等为重点发展方向,海淀医院安排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对基层医生进行教学和临床培训,帮助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儿童预防保健门诊、卒中门诊、记忆门诊等,同时提升高血压门诊、糖尿病门诊、眼科门诊诊疗水平。截至目前,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5年门诊量及家医签约人数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明显升高。目前医联体紧密型合作流程顺畅、模式逐渐成熟。通过与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紧密型合作的模式探索,将把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广,助力更多医联体单位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优化,共同推动海淀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张茜科长宣布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成立。
张立波副主任和张福春院长共同揭牌,标志着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正式启动。
张立波副主任指出,眼底病变远程诊疗指导中心的成立是海淀区“智慧医疗”与“分级诊疗”融合的又一体现,通过海淀医院的龙头带动,不仅能提升基层筛查能力,更能为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高危患者构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他同时提出了三个期待,一是强化责任担当;二是深化协同联动; 三是聚焦群众需求。希望医联体各机构要在海淀医院的带动下主动扛起责任、冲锋在前,责任共担,使命共赴,用努力撑起海淀居民的健康蓝天!
仪式结束后,海淀医院眼科主任、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副主任吉昂带领眼科团队,介绍了海淀医院眼科医、教、研团队,以及本次社区全科医生眼专科培训的主要内容和培训要求。同时制定出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下一步发展计划:在逐步实现远程阅片、疑难会诊、双向转诊基础上,将设立三个社区协作培训基地。
本次针对社区医疗机构业务相关责任人的培训内容包括:眼科视力检查操作规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期和相应诊疗建议,便携式眼底照相机及随访系统的操作培训,部分学员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了现场设备操作体验。
眼底虽方寸 健康连万家
海淀区远程眼底病变指导中心的成立,不仅是一块牌匾的传递,更是海淀区医疗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象征着区域医疗协作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以技术创新打破时空壁垒,以资源重构消除健康鸿沟。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致力于改善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的难题,让优质医疗资源如阳光雨露般滋养每个社区,守护人民群众的“光明视界”。未来,随着更多学科远程医疗中心的建设,一幅“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医疗健康的宏图将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