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柏坡到中关村 离休干部赵成玉侧记
赵成玉(前排右三) 1950.08.20
六十年代化验室全体合影 赵成玉(后排右三)
赵成玉同志 摄/郝齐悦
刘兰英书记一行端午节前看望赵成玉同志(中) 摄/郝齐悦
一百年浩浩荡荡,五十年不改初心。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具有50年党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对老一辈党员的最高礼赞。
出生于1929年的赵成玉老人从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从西柏坡“赶考”而来,参加过开国大典,是医院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这位有着七十二年党龄的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信仰初心。
怀着崇敬又激动的心情,端午节前,院领导一行人到赵成玉家中拜访他,探寻医院从西柏坡到中关村那段珍贵的红色记忆。
赵成玉的革命思想是从少年时期开始的。高小文化基础的他,15岁进入北中九分区卫生所参军,从一名卫生兵护理员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问他为什么参军时,他肯定的告诉我们:“为了打日本,日本那时候太欺负人,侵略中国,烧房子、杀人……”当时,听到这段话,在场的众人被赵成玉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倍受鼓舞。
1944年,15岁的赵成玉,在北中九分区医院担任护士,此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也是在当时的革命工作中培养起来的。
“在西柏坡那会儿的工作,伤病员就住在地下,稻草铺的床,有的把脚都冻掉了,那会缺药,物资匮乏,没办法补充营养,好多同志都截肢了……”
“出急诊看病、打针、换药,背着一个急救箱,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赶快支援哪里。”赵成玉回忆在野战军独立战旅做卫生兵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医院的前身、赵成玉所在的中央华北局党校卫生科也一同跟随前往。
“那时候从平山到保定赶了二、三天路,后来走路从高碑店到西苑,之后坐车到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坐的位置就是现在升国旗广场的位置。”
赵成玉老人讲诉这些过往时、眼神里透出的坚定,脸上露出的自豪,亲眼见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那是他一生的骄傲,也是这个经历更让他坚定了为党献身的决心。
1949年12月1日,赵成玉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成玉工作的检验专业始建于1949年,与医院风雨同舟。1953年,华北局党校医院更名为中央直属机关第七医院。作为检验科的建设者之一,赵成玉自觉承担起检验科的责任。白天工作繁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拓展学习,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我那会儿刚刚到手术室工作,夜里经常有突发手术,只要我们手术室有配血需求,赵主任24小时随叫随到,后来他离休后又主动返聘回医院输血科工作,他说离休干部更是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原离休办主任现工会主席赵艳芳给我们年轻人分享了她眼中不争名不争利,默默奉献的赵成玉。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还到清华、北大血液学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领域。后来还自学了放射学、营养学、血清学等多个学科。当时的赵成玉求知的愿望非常强烈,因为他觉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实战基础,是无法做好工作的。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几十年如一日,赵成玉在检验岗位上默默奉献。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老一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医院已成为拥有1600余名职工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综合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医院铸就了“严谨、求实、博爱、奉献”的发展精神,红色基因、情定海淀现已成为西柏坡和医院根脉相连、共展宏图的力量和源泉。
回望与医院共成长的岁月,赵成玉说出了自己对祖国和医院的祝福:“祝海淀医院越办越好;建党100周年,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富强。”
党办/郝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