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懂“封闭”,不再被逼疯
医学上的封闭是指:对疼痛和炎症的阻断或局限,即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和类固醇药物混合液,在痛点局部注射,从而起到止痛和缓解炎症的作用。
早在英国和前苏联时期,人们就开始应用局麻药普鲁卡因(Procaine)进行痛点注射,以制止神经刺激的产生、阻滞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阻断非正常的刺激向中枢神经传播,从而改善痛点局部的应激反应,缓解疼痛,加速炎症的消退。
但是,由于普鲁卡因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常常在注射30-45分钟后疼痛症状即出现反复。于是,医生在普鲁卡因中加上了另一种药:去甲肾上腺素。微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收缩注药局部的外周小血管,减慢血液流动,从而减慢普鲁卡因的吸收,来维持药效。
很快,一些加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患者出现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皮肤坏死。原因是局部血管过度收缩、时间过长,从而使皮肤严重缺乏血液供应,导致注射局部皮肤溃烂。
二十世纪中叶,亨奇、肯德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消息轰动全球,他们的作品“可的松”,让一位29岁的靠轮椅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天后站着走出医院,“可的松”的抗炎作用令世界瞩目,也为封闭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可的松就是一种激素。
自此,正式出现目前最为常用的封闭治疗药组合:局麻药+糖皮质激素(激素)。封闭治疗从以前单纯止痛转变为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加速了局部炎症的消退,从而缩短患者炎症自然吸收的时间。
电视上,经常看到运动员因伤打封闭,但还是在赛场上出现跟腱断裂的情况。人们往往会误以为,封闭治疗导致运动员跟腱断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去除封闭治疗的因素,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本身对跟腱要求非常之高,国内统计,跟腱断裂的运动性损伤占比高达46.34%,在21-30岁人群中分布最多,在各项运动中的发病率也随着运动强度升高而升高。这说明高强度运动下对跟腱的反复损伤可能是跟腱断裂的主因。
需要指出的是,封闭治疗会掩盖疼痛症状,可能出现实际痛点局部损伤仍未修复,因无痛感而贸然进行剧烈活动加重该损伤。因此,封闭后应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为损伤处留出自我修复时间。有些患者认为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产生并发症,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激素只用于局部,而非全身;且用量非常小,只是短期应用,它的副作用完全可以忽略。至于封闭治疗频率,建议每周1次,连续不超过3次,具体因视症状恢复情况而定,保证用药安全,避免因激素用量大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